文獻解讀 | 脂多糖結合蛋白的表達因應激而增加, 并抑制單胺合成,從而促進抑郁癥狀
2023 年2 月27 日,中國科學院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制重點實驗室和肽工程實驗室Ren Lai 團隊在《Immunity》上發(fā)表題為“Lipopolysaccharide-binding protein expression is increased by stress and inhibits monoamine synthesis to promote depressive symptoms”的文章,揭示了脂多糖結合蛋白(LBP) 在調節(jié)單胺類生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,并表明靶向LBP 可能具有治療某些抑郁癥患者的潛力。
在這篇文章中,云克隆蛋白【兒茶酚-O-甲基轉移酶(COMT)重組蛋白,RPJ365Hu01】受到科研工作者的認可,榮登優(yōu)秀國際期刊。
重度抑郁障礙(MDD)是全球殘疾的主要原因。然而,高達50%的抑郁癥患者對目前的一線抗抑郁藥沒有反應,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連續(xù)的藥物干預后沒有緩解。大腦中的單胺類物質不足被認為與抑郁情緒有關。盡管不同的壓力刺激會導致情緒惡化和抑郁,但它們對單胺類物質的可用性是否有相似的影響或共享相似的調節(jié)機制仍然未知。
為了探索應激誘導的單胺類神經功能不全和情緒惡化的分子機制,作者研究了社會應激、脂多糖(LPS)和炎性細胞因子誘導的炎癥應激以及調節(jié)激素(腎上腺素、去甲腎上腺素和糖皮質激素)對單胺類通路酶活性的影響。他們發(fā)現急性期蛋白脂多糖結合蛋白(LBP_通過作為多巴胺-羥化酶(DBH)和芳香族-L-氨基-酰羧化酶(DDC)的內源性抑制劑來抑制單胺類生物合成。LBP在患有抑郁癥的個體中的表達增加,并且在小鼠中通過不同的應激而增加。LBP抗體和LBP敲低抑制了小鼠的單胺類神經功能不全和抑郁樣特征,這些特征隨著LBP過表達或給藥而惡化。在LBP缺乏的小鼠中,壓力刺激沒有誘導單胺類神經功能不全和抑郁樣癥狀,這突出了LBP在壓力誘導的抑郁中的作用。進一步研究表明,一種阻斷LBP-DBH和LBP-DDC相互作用的肽在小鼠中顯示出抗抑郁作用。
綜上所述,這項研究表明參與單胺類生物合成的兩種關鍵酶(DBH和DDC)的活性受到應激的顯著抑制。這種酶抑制作用是由急性期應激反應物LBP的上調引起的,表明其在單胺類依賴性情緒調節(jié)中的重要作用。